雲端啟蒙:元智全球在地文化報-第74期

523
次閱讀

本期主軸:臺灣為體、外學為用—境外移入後的在地化

在西元2020年,「境外移入案例」(imported cases)對臺灣民眾而言是一個很敏感的字詞。然而自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起至今,分階段動輒數十萬計的境外移入案例,事實上卻構成了臺灣的歷史與其多元(或僅是「多樣」!)文化。



74-2.jpg74-1.jpg

自1061學期以來,元智大學通識教育講座便側重以「在地文化與體察在地環境」為主旨來設計該課程之主題講座以及籌辦該課程的校外教學活動。經過數年努力,通識教育講座已成為元智大學最具在地文化意涵與環境意識的課程代表之一。

本期我們先介紹元智大學通識教育講座,進而比較兩個中等強國城市:臺灣桃園市與瑞士伯恩市,兩個高教單位的通識教育講座。我們嘗試藉由元智大學通識教育講座中兩場相關的主題講座來鋪陳臺灣在地歷史、文化,以及思想當中,以「臺灣為體、外學為用」註1的思維特色,也建議讀者重新思考「在地化」的各種可能性。

這兩場主題講座的主講人分別是洪子偉博士與陳耀昌醫師,洪子偉博士在講座中(1062學期)以「反抗與存在: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為題,介紹了臺灣哲學的意涵,後者則在講座中(1091學期)以「臺灣人很混?— 由疾病人類學看臺灣人祖先的多元及親海性格」,介紹他身為血液腫瘤科醫生是如何從D N A分析中反推臺灣人祖先的源頭來自何方。兩位講者亦以洗鍊簡潔的文字在本期的第二版與第三版中,分別介紹這兩支領域。

第四版呈現給讀者的是甘偵蓉博士所撰寫的大學行規文,或許可用來治治另一種「境外移入」註2傳染病。

註1: 本文所提之「臺灣為體、外學為用」是受維基百科(Wikipedia)中「臺灣哲學」詞條中所提之「臺灣為體、外學而用」所啟發。

註2: 「移入」他人想法與文字時,應該要遵守規範,心懷感謝!

下載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