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工作坊】 人工生命與展示藝術的相遇
20
次閱讀






次閱讀
【實作型 0.2學分】 人工生命與展示藝術的相遇
講者:方文聘(元智大學資傳系助理教授)
時間: 2025/10/1 (三) 13:00-17:00
地點: R60406
撰文/攝影:張芷翎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14年10月08日,於60406教室,邀請了方文聘老師擔任「人工生命與展示藝術的相遇」主講人。此課程以「人工生命與展示藝術的相遇」為核心主題,帶領同學從科技、藝術與哲學的交會處,探索生命的模擬、演化與表現可能。方老師在實作開始前,首先為學生介紹人工生命與展示科技的背景知識,並闡述兩者之間潛在的連結。展示科技廣泛應用於商業、服務、博物館展覽與大型表演等領域,透過LED螢幕、投影設備、觸控偵測與擴增實境等技術,為觀眾創造沉浸式的體驗。由於展示科技的服務對象是人,因此在設計上必須兼顧人機介面與人機互動,這正是科技與藝術融合的起點。
在人工生命的部分,方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強人工生命」與「弱人工生命」的分別。強人工生命主張生命的演化可被抽象化、可在不同媒介中重現;而弱人工生命則認為非碳基的「生命過程」無法真正生成,只能作為模擬與理解的工具。老師進一步帶領同學從歷史與理論面切入,介紹自我繁殖概念,並回顧「電腦病毒」的起源——從Bell實驗室的電子遊戲「磁蕊大戰(Core War)」開始,揭開了人工生命與自動程式的奇妙淵源。
除了理論講解,課程也融入藝術與演算法的結合。老師以「愛情心臟線」的極座標圖形為例,說明數學公式如何轉化為浪漫的視覺藝術。同時介紹蟻群優化(ACO)與蘭頓螞蟻等演算法,讓學生理解螞蟻尋路行為如何啟發人工智慧在路徑最佳化與圖像生成上的應用。
在實作環節中,學生利用「Game of Life」程式操作,以點選色塊的方式觀察細胞自動機的生成與演化。透過觀察色塊的變化與移動過程,同學們親眼見證了「生命」如何從簡單的規則中湧現,並體驗了科技邏輯轉化為藝術形式的過程。方老師同時提供如Jnetic等軟體資源,讓學生能進一步理解演化演算法與衍生藝術的創作原理。
本課程的特色在於以理論結合實作,跨越科技與藝術的界線,讓學生不僅學習人工生命的運作原理,更能在互動與創作中感受展示科技的美學潛力。從病毒的演化、數學的詩意,到演算法的藝術化展現,課程引導同學思考「生命」與「創造」的定義,體驗人類與機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共生與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