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地球永續生命力:從關心台灣環境生態至校園生態
7
次閱讀





次閱讀
【知識型 0.1 學分】地球永續生命力:從關心台灣環境生態至校園生態
時間:2025/10/2 (四) 10:10-12:00
地點: R60312
撰文:林惠芳
攝影:李怡萱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2025年10月02日在60312教室,特邀亞洲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講座教授吳俊忠,帶來了一場名為「地球永續生命力:從關心台灣環境生態至校園生態」的精彩分享。吳教授從宏觀的台灣濕地保育切入,再將焦點轉向日常可見的校園生態,強調了生態保育的在地化與實踐性。
吳教授以桃園早期的自然景觀為例,指出都市化與工業區快速擴張對生態造成的巨大壓力。他特別強調濕地的重要性,說明濕地不僅能減緩洪水衝擊、吸收污染物、淨化水質,還能提供棲地、維持生物多樣性。台灣自2007年起劃設多處國家級、國際級及地方級濕地,然而面臨開發壓力與生態保育之間的矛盾,依然是亟需關注的課題。
講座中,吳教授分享了台灣多處濕地生態的案例,例如水雉的繁殖與棲地保育。他描述水雉如何在水面植物上築巢、育雛,展現濕地作為生物棲息地的獨特價值。他以高雄的洲仔濕地公園以及台南四草鹽田濕地的改造為例,指出透過志工參與、社區合作與政府支持,能成功將荒廢土地轉化為生機盎然的生態保護區。
隨後,吳教授將視野從廣闊濕地轉向更貼近師生的校園生態。他以曾任職的陽明大學與亞洲大學為例,鼓勵同學發揮「好奇心」與「觀察力」。陽明校區地處低海拔山區,擁有豐富的闊葉林生態,吳教授分享了他個人記錄到的杜鵑花、烏來月桃,以及極為稀有的黃緣螢和古巴巨體金龜等。他強調,即使是常見的蟬,其保護色和棲地選擇都充滿生態學的奧秘,只要留心,就能觀察到四季的生物鏈變化。在亞洲大學,吳教授則觀察到「人為經營」下的校園美學,該校以精緻的園藝景觀聞名,如大片的玫瑰園、黃花風鈴木和阿勃勒等,證明無論是自然或人為管理的校園,都是一本活生生的生物學教材。
吳教授的演講充滿熱情與實證,他期許在座的大家,也能以手機和好奇心,隨時記錄與觀察周遭環境,將生態保育的理念融入日常,共同創造美好的校園回憶與永續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