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通識講座】 AI器官勸募移植科技倫理

8
次閱讀

【通識講座】 AI器官勸募移植科技倫理

講者:高湧泉(臺大物理系教授)
時間:2025/4/17(四)10:10-12:00
地點:R60312
撰文/攝影:黃昀萱


在這場由台大醫院外科主任主講的演講中,講者以自身豐富的臨床與研究經驗,深入探討了器官移植的現況與未來挑戰。開場便直接破題,指出器官移植對於各類疑難雜症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他特別提到,目前成效的評估已不再以十年為主,而多以二至三年的存活率作為標準,因為這樣的數據更能真實反映臨床狀況。
講者也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理想:器官移植的目標不只是延長生命,而是希望透過捐贈,讓受贈者與捐贈者的生命歲月相加,總和能夠超過一百歲,象徵器官的價值在他人身上持續延續。這樣的目標,不只是醫學技術的追求,更是對生命尊嚴的肯定。
然而現實卻相當嚴峻。目前器官來源與需求比例極度懸殊,等待移植的患者遠多於能提供器官的捐贈者。多數捐贈發生在捐贈者過世之後,如何保存器官、提升相容性、縮短等待時間,都是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這也凸顯制度、倫理與技術需要同時推進的重要性。
在科技的輔助下,醫療能夠更精準地進行移植前的評估與術後追蹤,例如透過高速運算晶片與新一代通訊技術,來協助器官配對、提升判讀效率,甚至在遠距醫療與緊急救護上發揮作用。台灣在移植手術方面已累積相當多成功案例,若能結合科技優勢與制度調整,將有機會在國際上展現獨特價值。
最後,講者強調器官捐贈的社會意義不僅是「救人」,更能推動醫學研究與臨床進步。捐贈者雖已離開,但器官卻能在另一個生命中延續,這份無私的付出讓捐贈者成為真正的生命英雄,也為醫學發展留下深遠貢獻。
556904808_1261742745966486_2170425236697682316_n.jpg
557521558_1261742792633148_6819742862072941126_n.jpg557589555_1261743009299793_4309692437860238471_n.jpg557632596_1261743189299775_5226859821066324489_n.jpg558537376_1261742959299798_8622720883775601486_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