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通識講座】建構長距離步道串聯城鎮偏鄉傳承生活與文化

11
次閱讀

【通識講座】建構長距離步道串聯城鎮偏鄉傳承生活與文化

講者:吳雲天
時間:2025/3/13(四)10:10-12:00
地點:R60312
撰文/攝影:李怡萱


建構長距離步道串聯城鎮偏鄉傳承生活與文化,來自臺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的吳雲天,於2025/3/13的10:00-12:00,在R60312與在場師生分享長距離步道如何與文化傳承相連,讓同學更了解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山與海、人文與地景,增加同學們實際參與其中。
「向山致敬、向海致敬,我們是驕傲的山海之子」台灣既有山也有海,有許多的步道,得以讓我們同時看到兩者。講者為我們介紹國家綠道,從北到南: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以及台灣山海圳綠道。其實台灣第一條以綠道為名的長距離步道,是從2007年發起的愛鄉護水公民參與行動,以大廟為中心,串連45公里的台南山海圳綠道,經過許多努力及政府機關的規劃下,以台南山海圳綠道為基礎,2018年正式展開「山海圳國家綠道」串連;而淡蘭古道,名稱由來是過去兩條交通路線間的概稱,淡水廳與噶瑪蘭廳,一般多是只從萬華,經松山、暖暖、三貂嶺與草嶺進入宜蘭的官道路線,隨著時代變遷以及交通革新,古道逐漸被公路所取代,或因交通路線變化而越來越少人走。
樟之細路,是貫穿桃園龍潭與台中東勢間,大致上是沿著台三線內山公路而行。其實樟之細路的原文名稱「Raknus Selu」,分開來看Raknus的意思是賽夏族和泰雅族人對樟的稱呼,意味著樟腦產業在內山發展的地位;而Selu則是客家話中的小徑,表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名稱包含原漢語言組合,訴說早年族群衝突的歷史,也許下今後和平共生的想望
從步道觀光走進到生活,從就地取材到自然生態到人文地景到里山農業再到生活場域,最後又從回到就地取材,這是一個循環展現文化和環境是不可分割的,藉由講者的介紹讓同學們更了解台灣這片土地的美麗,且我們需要時常接近,正如講者最後送給大家的話,讀萬卷書重要,行萬里路亦是。
552822707_1255491626591598_7815419769249280604_n.jpg553296351_1255491719924922_7871217870790443481_n.jpg552821547_1255491629924931_687817795138771913_n.jpg553517990_1255491743258253_7295690255307749771_n.jpg554902182_1255491623258265_3214021587157875851_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