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排灣族Tjulen 文物欣賞
次閱讀
【知識型 0.2 學分】排灣族Tjulen 文物欣賞
講者:李瑞和(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兼任講師)
時間:2025/05/14 (三) 16:00-20:00
地點:R3104
撰文/攝影:施和妤
在2025年5月14日於R3104教室舉行的「排灣族Tjulen文物欣賞」講座,李瑞和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一場深入又生動的原民文化介紹,特別介紹其中極具特色的排灣族文化,讓與會學生有機會從文物出發,重新理解原住民族與自然、祖靈及部落社會的緊密連結。
台灣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共16族,包含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賽德克族等,每個族群都有其獨特的語言、神話、服飾、美學、祭儀與生活方式。這些族群自古以來即在台灣島嶼的山林、海岸和平原間繁衍生活,是台灣島嶼歷史文化的重要構成。
例如分布最廣的阿美族,在東部沿海形成多樣社群文化,具備強烈的年齡階級制度與母系社會特徵;泰雅族擅長織布與臉部刺青,保有勇士文化的象徵意涵;布農族以和聲傳唱的八部合音聞名,並擁有精緻的農耕曆法知識;賽夏族則以祖靈祭典「矮靈祭」展現其與傳統信仰深厚連結。這些文化資產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地方社會與台灣整體文化風貌。
講座中特別聚焦的「排灣族」,是台灣南部最具代表性的原住民族之一,分布於屏東與台東縣,居住於海拔500至1300公尺的山區。排灣族最為人知的特色之一便是其明確的貴族階級制度。排灣族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和平民,各階層在服飾、住宅裝飾與文物使用上都有嚴格規範。這種階級制度不僅建構了社會秩序,也體現了族人對傳統價值的尊重與實踐。
李瑞和老師以排灣族的「Tjulen」文物為開端,帶領學生探索排灣族文化三寶:琉璃珠、青銅刀與陶壺,並詳細說明它們在社會地位、祖靈信仰與婚姻儀式中的象徵意涵。老師指出,這些文物不只是生活器物,更是一種族群記憶的載體,每一個紋飾、材質選擇與製作方式都蘊含族人對自然、祖靈與家族血統的深厚情感。
活動中也介紹了排灣族的傳統祭典,如五年祭與小米收穫祭,這些祭典不僅是與祖靈溝通的重要儀式,也成為族人凝聚、記憶、傳承文化的關鍵時刻。在五年祭中的刺球儀式,或在小米祭中的分配儀軌,皆可見排灣族文化中對秩序、團結與神聖力量的尊崇。
李老師強調,排灣族的文化之所以動人,在於其與自然與信仰密不可分的生命觀。從百步蛇圖騰所傳達的祖靈守護信仰,到男女服飾中所體現的社會位階與審美意識,排灣族文化是一種高度融合精神信仰與物質實踐的生活方式。
透過本次活動,同學不僅認識到排灣族文物的藝術價值,更進一步理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原住民族的文化不是靜態的展示品,而是活生生、與土地密切連結的生活智慧。未來我們應持續以尊重、認識與保存的態度,將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融入教育與社會中,讓原民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持續閃耀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