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在地多元文化課群】元智人應知內壢事:內壢地區發展史

123
次閱讀

【在地多元文化課群】元智人應知內壢事:內壢地區發展史

講師:邱台山(內壢國小退休教師、中壢社區大學講師)
時間:2025年5月5日(一)13:10-15:00
地點:R3104
撰文/攝影: 顏彣諭


        講師以自行手繪圖片及過往照片來說明內壢地區的過往風貌與歷史,手繪圖片則多了一層人文的溫度與敘事性。透過手繪的筆觸,不僅可以表現地景樣貌,還能加入個人的記憶、地方的故事與歷史的情感,使得地方不再只是地理上的一個點,而是一個活生生、有情感的場域,更難讓觀者產生共鳴。
  內壢地區早期並非土壤肥沃之地,地勢稍高,海拔約110至120公尺,原名「崁子腳」,最早地名記錄可見於《淡水廳志》中的「內澗仔壢」。因位處中壢台地與桃園台地之間,早期缺乏穩定水源,不利農業發展。然而,日治時期日本人為發展蔗糖產業在此設立崁子腳製糖所(今元智大學、遠東紡織廠所在地),帶動地方經濟與人口聚集,促使內壢逐步發展為聚落,並出現商業活動與公共設施,例如崁子腳派出所與內壢國小(原稱白川國民學校內壢教場)等。
  1950至1960年代因眷村設立與退伍軍人移居,人口迅速成長。紡織產業如雍興紡織、中國紡織與穩好印染廠等陸續設廠,吸引許多平鎮、楊梅、湖口等地居民通勤至內壢工作。交通建設如內壢火車站的興建提升運輸便利,使內壢成為台鐵運量最高的三等站之一。1976年政府推動工業發展,將內壢工業區擴大為中壢工業區,引入中外高科技產業,逐漸改變地方經濟結構,也使傳統紡織業因人力流失而轉弱,內壢從農村聚落轉型為交通與產業重鎮。
  了解內壢地區的發展歷史,不僅讓我們對這塊土地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地方與人的關係。從早期崁子腳製糖所帶來的經濟繁榮,到眷村與工業區的興起,我們看見內壢如何因歷史脈絡而逐漸轉型。透過回顧這些過程,不只是認識地名的由來或建築的變化,更讓我們對生活其間的居民、產業與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與尊重。這樣的認識,讓我們在面對地方發展或都市更新時,也多了一份情感的連結與責任感。
元智人應知內壢事 1.jpg元智人應知內壢事 2.jpg元智人應知內壢事 3.jpg元智人應知內壢事 4.jpg元智人應知內壢事 5.jpg元智人應知內壢事 6.jpg元智人應知內壢事 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