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

80
次閱讀

【 知識型 0.1 學分】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

主講:梁家祺(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副教授兼主任)

時間:2023年04月21日(五)13:00-15:00

地點:R3101

撰文/攝影: 盧宣伊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12年4月21日誠邀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副教授梁家祺主任為同學演講,題為:「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以食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主軸,談食物與人類如何互相改變,時間軸線回到萬年之前,故事得要重頭說起。

       在「食物與人類演化」的範疇中,梁家祺老師談人類因應環境與資源條件而產生的演化,例如人學會直立行走的契機與氣候變遷以及覓食需求息息相關。我們從人類骨骼與猿類骨骼的對比中可以看出人類身體結構因應直立行走而產生的變化,骨頭與肌肉,脊椎與關節,處處都有所裂變。直立行走讓人們可以用雙手來製造漁獵器具,而魚肉、內臟及骨髓的攝取,促使了人類的大腦發展。人類開始用火烹煮食物之後,由於食用技巧與過程的改變(不需長時間咀嚼,也易於消化),因此人的顏面構造上產生變化,臉部肌肉開始退化與重整,下半的臉部向內退縮。人類的細微表情與語言的發音,正是仰賴於這段用火的歷史。人類的大腦體積在過去200萬年前增加了兩倍之多,顯見食物與人類關係、文明發展之間的複雜性。

       此外,梁家祺老師提到人類用火的歷史,常見的基本說法,至少可推斷為40萬年前(火場和燒過的骨頭);而最近根據微觀地層的分析,發現100萬年前南非遺址就有控制火源的證據;哈佛大學的藍翰(Richard Wrangham)教授則根據人類祖先大腦容量在200萬年前的大幅提升,推論人類用火的年代可能更早,只是用火的證據極易隨時間消失。

       第二部分的主題是「食物與人類文明」,梁家祺老師則提到人類從漁獵採集轉變為農業養殖的歷史與發展。人類農牧的起點分別在近東地區、中國與中南美洲出現,三地各有馴化的植物,分別對應的是小麥、水稻和玉蜀黍,這些作物是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礎,至今深刻地影響人類社會;同時,人類的介入讓這些植物難以自行繁衍,最後演變為

更方便的食物,更脆弱的植物。人類從漁獵採集的生存模式轉變為以農牧為主是因為當時的天氣轉變為適宜養殖,人們開始定居之後人口也隨之增長,於是農業逐漸成為人類的優選。梁家祺老師也提到漁獵採集與農牧養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漁獵明顯對人類有更多正向影響,但為何人類卻走向農業發展,這些都是一連串無意識的過程,是漸變的。

       文明,是人類與食物關係的交織,每一個選擇都有究極的原因,每一次的細微改變都可能導向新的演化。

2023-04-21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1.jpg2023-04-21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2.jpg2023-04-21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3.jpg2023-04-21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