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敘事力】議題力應用發表會

264
次閱讀

【敘事力】議題力應用發表會

發表人:大一國文課學生

特約講評人:陳巍仁老師、洪士惠老師、邱佩文老師

時間:2023年5月10日(三)09:00-12:00

地點:R3208

撰文/攝影:陳薇安



為敘事表達能力輔導之學生提供發表平台,並邀請國文教師擔任講評,提領學生思考與強化面向,並達同儕觀摩學習之效。

【第一組】米干的流離與扎根《滇味到龍岡‧米干》
從美食:米干的製作方式、料理方法等食物的觀點切入至食物的原產地,講述美食背後所隱藏的歷史故事,講者能夠打動美食愛好者的內心,資料判讀閱讀及收集也非常詳實,另外,對於美食的評論也很細節。首先,講者將研究的過程鉅細靡遺地講述,後特別講述米干的特別之處,在過程中也說到米干實際上與板條是不一樣的,是一個相當新鮮的知識點。後組員繼續講到販賣米干的地點,藉著買賣地點,拓展至歷史故事亦或是在地人文風景,都是對桃園在地的認識。實際上米干代表了中華民國在於亞洲的政權,因此米干產生了獨特的文化特性,並非偶然出現的小吃。且講者特地實地探查,在訪談中不僅講述食物的美味,亦分析了歷史故事,最後也推廣了米干,可見講者對米干所產引出的人文風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亦能夠感受到他們對其報告的用心。

【第二組】點石成金?--從印度的䭘䭓餐廳看永續發展
講者著重在「零飢餓」的議題發展,從印度垃圾餐廳看永續發展,首先講到印度的飢餓人口,是亞洲裡面的最大宗,不過即便土地廣大,但因人口過多,且貧富差距大,因此GDP跟耕地面積比許多國家更少、更低,導致糧食分布不均。為了舒緩糧食分布不均的問題,政府創辦垃圾餐廳,民眾可撿塑膠垃圾至餐廳更換餐點,而政府可回收垃圾將其賣給工廠及鋪路。不過實際上這個垃圾餐廳也涉及到了印度的貧窮人口對於能夠「好好的坐在桌上吃飯」的尊嚴,因此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台灣的剩食問題也很嚴重,每個人每天都要丟掉一完整的排骨便當。台灣現在則作出以下的方法解決問題,首先民間有人創辦tasteme app:每個餐廳在打烊之前會將未食用過的餐點可上傳至網站,任民眾選購。另外還有60元幸福餐點:蔬菜、原物料的分享,以較為低價的方式尋得餐點。講者整段演講口語清晰,論述邏輯也很清楚。切入觀點從最一開始的世界至印度再到台灣,是一個特別的切入觀點。

【第三組】從非遺古琴看古代文人的生活
議題扣合文化遺產,認為樂器應當具有傳承的精神。從非遺古琴看古代文人的生活,首先先介紹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聯合國認定對某個特定地去對傳承有重大表現的物質或行為,例如:表演藝術、語言、節慶活動等,因此,古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在於古琴的意象,因為它能夠傳遞中華文化,是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接著,說到古琴的特色,其中由於彈撥的方式不同,音色也隨之改變,如:散音是只彈右手,而按音則是左手壓玹,右手撥弦,泛音:左手輕拍揮位,比其他兩個音色更加空靈。然後講者也釐清了大家常見的誤會:古琴跟古箏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因為有古箏的對比存在,因此,講者透過這樣的切入點,告訴聽者現金古琴所面臨的困難,例如:因為古琴的生澀較為高冷,因此大多數人很難產生共鳴,故師資也很難尋,面臨被消失的風險。最後,講者說到了古琴與古人的生活範例,如陶淵明雖不熟悉古琴,但若是興致高昂,依然會彈幾首盡興。另外一個範例則是著名的歷史人物:俞伯芽即鍾子期,因古琴結緣,更藉古琴產生情感交流,可見古琴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後,講者也再次推廣了古琴,他舉出兩項凝聽、學習古琴的重要性:放鬆人的身心,增進人文素養。

【第四組】我們將來的職業,在世俗眼中會是好的嗎?
同學首先先拋出一個問題「哪些屬於好職業?」接著又說出了大眾的心聲:律師、老師是個好職業?超商店員做不久、夜店DJ往往被歧視?那為何會有這些刻板印象?
薪水高低、家庭教育、投入的勞力和危險性都會影響人們對於職業的選擇,而戲劇所渲染的,也會加深我們對職業的特定印象。而雖然生處在現代,仍有同工不同酬、性別不平等的問題產生。臺灣雖有性別勞動法,卻還是有隱性的缺失潛在(玻璃天花板、職業其專業性)
由於發表同學是藝術系的,對於社會對於設計系的偏見他們深有同感。曾有一位學設計的少女,從國中開始就受到師長的質疑,就連發表的兩位同學本身也受過身邊長輩不少的質疑,因為設計系總是給人高勞力、低報酬的印象。再加上臺灣的升學,對於學術以外的專業不夠友善。但究竟什麼樣的行業才是好的職業?其實應該要持有著「行行出狀元,術業有專攻」的思維,每個行業都有它值得尊敬之處,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

【第五組】永續方城市
由於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的發展非常重要,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公益等議題更是緊隨而來,不可忽略。
人口密度、碳排放量急劇上升是首要改善的起因,由硬體來說,透過ICELEI(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對社會發展的監督,提供資金改善。再例如提高城市裡植被、巴黎的「無車城」。
發表同學以自己做的Minecraft為例,提出「虛擬城市」的概念,影片中有各種理想的建設,皆圍繞在循環再利用的原則,有搭乘大眾運輸、水利發電、風力發電、智慧農耕、節能房屋(太陽能板發電)、垃圾掩埋場(產生出的甲烷氣體讓工廠回收再利用成可使用能源).......
而現實生活中,期望以強化國家和地區發展,來減少城鄉差距、保護文化遺產,兼顧環保,落實永續城市。

【第六組】桃園無障礙交通之現況
大眾運輸對於一些弱勢族群不夠友善,先一則新聞為例:由於公車司機沒放好無障礙坡道,導致身心障礙者倒頭栽。為了提高大眾的便利性,無障礙交通是很重要的,而所謂的無障礙交通,指的是老弱婦孺在交通上都能夠順利。
公車:
桃園的低底盤公車便是一個良好的例子,它的地盤與地面只距離34公分,還具傾斜功能,使一些行動不便者可以更容易上下車。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行人空間、公車站等待空間不足、輔助設備故障,建議客運公司可以定期檢查設備
高鐵:
無障礙候車月台,有1.5公尺的寬度,身心障礙預約服務,可提前一小時預約專員服務,使乘客上車無礙,但實際的無障礙空間被其他一般的座椅壓縮,導致有輪椅迴轉空間、和無障礙空間作為不足的問題。
未來可開發無障礙服務交通平台、無障礙工作領導小組,為市民規劃更便利的交通通道,可見台灣雖然有無障礙交通的規劃,但仍有許多不足需要改善,以上都是對於現況的觀察,實際實行,還需要地方官員們聆聽身心障礙者的心聲,做出相對應的措施,使無障礙交通更完善。

【第七組】教育到不了的遠方
  繁星計畫作為平衡城鄉差距的策略,但它真的有造福弱勢學生嗎?而城鄉差距對教育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講者以自行製作的臺灣偏鄉地區學校分佈圖作為引導,提供與會者參考偏鄉學校的資源分佈。講者提出證明指出而偏鄉的受教育機會較低。一是家庭因素,偏鄉多是隔代教養或中低收入家庭,以至於家庭較無法提供更進步更現代的教育資源;二是安親與補習系統較城市落後與不成熟,放學後的孩子缺乏課業輔導,課業與課餘興趣上無法得到更好的發展。三是文化落差,偏鄉與城市有文化落差,他們較難接觸多元文化,城市有的美術館、音樂廳、各式講座與便利的交通資源等都是偏鄉缺乏的,以至於在出生地域上就有先天落差。
  講者表明,希望教育可以做到真正的有教無類,無論城市或偏鄉,而繁星計畫作為平衡城鄉差距的策略,沒有成功將差異抹去。北一女的前1%與偏鄉學校的前1%,同樣都是該學校成績好的學生,他們在教育資源分配上還是有落差。講者在最後期許未來能有更良好的配套措施,以及使得教育資源分配更公平等。

【第八組】活到老,學到老——《致富心態》給我的啟發
  擁有金錢等於擁有權力嗎?為什麼我們會想變得富有?金錢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想必變得富有是不少人的願望,但為何人們會有這樣的心態呢?
  「掌控自己的時間,就是金錢付給你的最高紅利。」講者以《致富心態》書中的一段話語做開場,開啟一場提倡優良教育的演講。講者以圖表顯示能進入高等教育場所中的較優質學校者,有部分是收入前 20%的家庭,家庭收入與孩子的學習似乎有不可分割的關聯。高收入的家庭能提供孩子更多教育資源使其開拓眼界與提供不同的文化資源,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孩子比起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不需要去擔憂生活中因金錢而起的瑣事,諸如為了貼補家裡而放棄學習去打工、因付不起學費而沒有往更高等教育場所進修等。而其中,高收入家庭常給孩子的其中一種教育便是金融教育。

  講者以此做例子,日本學者發現有接受金融教育的學生,在做關於人生重大選擇時,較會將眼光放得長遠,以往後的最大利益為目標。而扣回臺灣,多數學生認為在接受完義務教育及大學教育後,學習便停止了,但講者不這麼認為。投資理財也是人生中需接受的良好教育之一,擁有相關知識可以拓展人生的眼界,提升自我價值,使自己的時間變得更加值錢,是人生的重要課題。講者最後以「正規教育可讓你餬口,自我教育卻能讓你賺大錢。」作結,期勉在坐的同學們可以傾力投注時間與精力在投資自己身上,使自己成長、強大,創造更有價值的人生。

【第九組】「新」臺灣夢——略論新二代的困境與轉機
  講者拋出疑問:「誰是新二代?」來引導大家思考。新二代指的是因婚嫁而移居臺灣的外籍配偶所生的孩子,他們在臺灣長大成人,成為新住民的第二代。而他們就等於混血兒嗎?似乎在社會中,要有金頭髮與藍眼睛的外表才能成為混血兒,黝黑皮膚捲捲頭髮的孩子則是新二代,因血緣與自身背景而在求學過程中或明或暗地歧視與玩笑,他們或多或少接觸到「媽媽的語言不用學」、「來自落後地區」等劣質言論及刻板印象,使得他們對自身背景自卑,而不願面對自己的身份。
  電影《阿紫》便以此為主題拍攝紀錄片,使人們對新二代的偏見及歧視嶄露無遺。政府及民間皆有組織對此議題採取行動,成立各式基金會、組織來培養新二代,鼓勵他們學習不同能力或提供獎學金,在增加競爭力的同時重拾他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及自信心。
  講者又舉出有與東南亞學校合作的臺灣各大學,以及開設東南亞相關課程的學校學系,以及對於元智大學的建議,建議學校可以增加東南亞相關活動使學生們更加了解東南亞,例如美食節、演講、攝影大賽等。講者在最後道出:「當『他們』成為了『我們』,新臺灣便成功了。」期許未來的臺灣是一個沒有歧視與偏見,溫暖包容所有人的地方。

議題力應用發表會1.jpg

議題力應用發表會2.jpg

議題力應用發表會3.jpg

議題力應用發表會4.jpg

議題力應用發表會5.jpg

議題力應用發表會6.jpg

議題力應用發表會7.jpg

議題力應用發表會8.jpg

議題力應用發表會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