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博雅創藝講座】批判思考2.0:後真相的挑戰

171
次閱讀

【博雅創藝講座】批判思考2.0:後真相的挑戰

講者:古秀鈴(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時間:2022年11月22日(二)13:10-15:00

地點:R1111

撰文:盧宣伊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1月22日下午誠邀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古秀鈴老師蒞校演講,當天的講題為「批判思考2.0:後真相的挑戰」,側重於談論關於「批判」的思考,關鍵詞包含媒體識讀
、後真相、2.0。

批判思考2.0意味著什麼?這是相對於批判思考1.0而言,在1.0時代,批判思考著重的是了解情境中的主要重點、爭議、問題和困難點;掌握對立的雙方的資訊,進行論點分析,判斷消息來源及觀察的可信度;辨認其中隱含的前提或預設立場;澄清解釋的能力;隨時反省思考中自己所提出的疑問、決定、考慮等,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而在2.0時代,重點則轉向側重於媒體識讀與後真相。

這是時代下的產物。我們得到資訊的管道變得多元,但資訊真假難辨;洗腦手法也因應變得更花俏、迂迴,讓人在緩慢的過程中受長遠的影響;自我覺知也變得混亂,自我反思與溝通變得困難。

假新聞的虛假程度可分為五種,分別是完全虛構、明顯錯誤、似是而非、訊息不全、反映真實。古秀鈴老師以許多報道案例來說明假新聞的千奇百怪,讓同學能具體了解其中的區別,例如新聞標題與其內容的不相符,看圖說故事式的惡意曲解。古秀鈴老師與同學們談了許多社會議題的思考面向,如關西機場的外交官之死,思覺失調症患者與犯罪之間的關係等號,這些事件的輿論忽略了什麼,放大了什麼,又欠缺了什麼。

後真相在牛津字典裡的定義是「連結或指陳情況時,相較於陳述客觀事實,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更能影響輿論」。古秀鈴老師認為目前我們面對的挑戰是「感受凌駕於事實」,並非否定感受、感性,而是我們思考時若讓感受遮蔽事實,那麼就容易帶著偏見去理解與面對某個事實。「另類事實」的提出印證了感受遮蔽的可怖;而懷疑精神與證據不足的綜合體更表現了人們趨向以感受為優先的心理判准。此外,古秀鈴老師也談煤氣燈效應、迴聲效應與認知偏誤,以此說明處在這個時代人們面臨的挑戰與隱性的制約。

古秀鈴老師說:「溝通是感質的碰撞」,突破同溫層的對話是需要的,她認為溝通是「建立在彼此理解上的『情』、『意』的傳達」。溝通講求的是表達與聆聽,而在批判思考的脈絡下,不僅是如此,我們必須練習,有脈絡地,用對方理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在聆聽時,也必須藉由逐步提問理解說話者的意圖、情緒。批判思考是我們與世界的溝通,也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需要練習,也需要相信。

後真相的挑戰1.jpg

後真相的挑戰2.jpg

後真相的挑戰3.jpg

後真相的挑戰4.jpg

後真相的挑戰5.jpg

後真相的挑戰6.jpg

後真相的挑戰7.jpg

後真相的挑戰8.jpg

後真相的挑戰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