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工作坊】原來我也可以當畢卡索!

106
次閱讀

【實作型0.2學分】原來我也可以當畢卡索!

講者:鄒淑慧(元智大學藝設系副教授)

時間:2022年11月18日(五) 13:00-17:00

地點:R3302

撰文/攝影:盧宣伊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1月18日舉辦題為「原來我也可以當畢卡索」的微型課程,負責老師是元智大學藝設系的鄒淑慧老師,當日的主題圍繞著畢卡索展開,從故事分享為始,鄒老師帶領同學們探看畢卡索一生的起落。
    畢卡索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的馬拉加,是家中的長子。鄒老師與同學們分享畢卡索的早年事跡,他不到1歲就會趴在地上畫圈圈,第一個學會的字在西班牙文唸作「piz,piz」,是鉛筆的意思。由於其父親是美術老師,畢卡索在7歲便正式接觸油畫,8歲便畫出他的第一張油畫作品〈馬背上的鬥牛士〉,12歲時已然能畫出栩栩如生的人體素描,讓美術生都讚歎不如。  畢卡索16歲時畫出〈科學與慈悲〉,獲選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他人生的跌宕起伏,才正要開始。
    隨著人生閱歷的變化,畢卡索建立了不同的繪畫風格,分別是藍色時期、粉紅時期與立體派時期。在藍色時期,貧窮、飢餓、死亡的哀愁困擾著他,作品多以藍色為主調,表現出憂鬱與悲哀的氛圍。直至畢卡索開始戀愛,他的創作進入了粉紅時期。此時畢卡索的作品開始受到眾人注意,經濟情況也逐漸好轉,鄒老師在此分享了畢卡索〈農民〉與〈拿著煙斗的男孩〉這兩張畫來說明這時期的浪漫情調。而立體派的風格則是畢卡索1907年實驗新技法所創立的風格,鄒老師也分別以幾張畫作來說明立體派風格的特質。
    故事分享完畢之後,鄒老師便吩咐同學們依照指示,開始製作立體人臉面具。自畫像的繪製與剪切解構是第一步,緊接著運用想像力打亂與拼貼,並用不同的材料加工、組合,讓作品以另一種面貌浮出水面。鄒老師也在過程中鼓勵與關心同學的製作進度,幫助同學們理解解構的方法與內核精神。
    畢卡索的最後一張畫作是〈帶劍的男人〉,他想永遠佩戴的這把劍,透露了一種叛逆與頑童精神。我們或許沒有畢卡索的天賦,但我們仍然能從這幅圖裡得到一些勇氣,為自己斬棘,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解構其實是摧毀後重組,畢卡索的創作風格能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方式看待世界,那永遠是人類的畫地自限,像鄒老師說的,沒有人不會畫畫,你們都會,你畫得很好看。

2022-11-18原來我也可以當畢卡索!1.jpg2022-11-18原來我也可以當畢卡索!2.jpg2022-11-18原來我也可以當畢卡索!3.jpg2022-11-18原來我也可以當畢卡索!4.jpg2022-11-18原來我也可以當畢卡索!5.jpg2022-11-18原來我也可以當畢卡索!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