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在咫尺:《把名字找回來》《揹起玉山最高峰》紀錄片放映暨馬躍.比吼導演座談會

1086
次閱讀

《把名字找回來》《揹起玉山最高峰》紀錄片放映暨馬躍.比吼導演座談會

 活動地點:元智大學R60312
 活動時間:2019/ 10/ 24 (四) 17:30開放入場 18:00開場 預計於21:10結束
(前30名報到入場者將獲得【鏡在咫尺】限量新版資料夾)
(參加現場粉專按讚打卡活動即可獲得新版資料夾,限30名。)
(為維護場內觀眾之觀影品質,活動開場20分鐘後將禁止遲到入場,亦無法辦理補簽到)

 影片簡介:
《把名字找回來》| 馬躍.比吼 | 55min | 2004

1991年長老教會提出:應在戶籍和身份證上,以羅馬拼音印上原住民名字。原住民運動雖然不曾單就為此走上街頭,立法的工作卻很順利,
姓名條例修正案很快在1995年通過。表面上看起來,還我姓名運動已經成功,但根據統計,七年來回復姓名的原住民只有595人,
甚至有32人在申請回復後反悔。是什麼理由讓595位族人決定換名?又是什麼理由讓99.9%的族人決定不換名?
在換名與不換名之間,台灣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認知,以及原住民族內部的共識,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揹起玉山最高峰》| 馬躍.比吼 | 46min | 2002

在民國四、五十年剛開放登山的年代,登山隊伍往往要仰賴原住民登山嚮導的帶領,才能夠進入山地,而東埔的布農人是台灣最優秀的高山嚮導。
雖然身兼認路、找水、尋覓營地以及背負重物的重責大任,他們都被稱做是挑夫,而征服台灣百岳的美名都歸於來自都市的登山者。
伍勝美和全桂林是當時最優秀的嚮導,于右任銅像就是由他們揹上玉山,但是嚮導工作侵害他們的健康,腿和膝蓋都不堪負荷。
本片紀錄他們倆目前的生活,對登山生涯的回憶,當年背負于右任銅像的經過,希望為當年東埔布農人為台灣登山運動的付出留下紀錄。

【獲獎】
《把名字找回來》
2004 台灣地方志音像紀錄影展特別獎

《揹起玉山最高峰》
2003 台灣地方志音像紀錄影展優選
2003 純十六獨立影展
2003 南方影展特別獎
2003 台北電影節傑出紀錄攝影獎
2007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2011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 導演簡介:
馬躍.比吼 Mayaw Biho
Pangcah(阿美族)人,出生於花蓮織羅部落。從小在部落成長,直到高中後才離開,1999年獲亞洲文化基金會贊助前往美國紐約短期進修。
畢業後,曾拍攝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我們的島》、超視《生命告白》等電視紀錄影片。
現為獨立紀錄片工作者,累積紀錄片作品超過三十部,包括《親愛的米酒,妳被我打敗了》、《國家共匪─美麗的錯誤》、
《心中的土地─目擊者田春綢》、《揹起玉山最高峰》等。除長期大量紀錄原住民影像外,亦投入第一民族人名和地名復名運動。

 報名方式: 本次活動社區民眾與元智教職員生,一律使用元智大學Portal系統線上報名,
提供3小時服務學習課程時數、多元護照時數,亦歡迎社區民眾報名參加 (免費)!
 活動詳情請見Facebook粉絲專頁「鏡在咫尺 - 紀錄片 • 星期四 • 元智」
 主辦單位: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 協辦單位:桃園光影電影館| 本活動由教育部USR桃園文化廊道計畫補助



【鏡在咫尺】—紀錄片•星期四•元智

有些故事 離我們很近 可我們卻不曾深入了解

有些故事 離我們很遠 但透過鏡頭紀錄與傳遞、連結彼此彷如近在咫尺


102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