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Feed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發展沿革
    元智大學創立之初(民國78年)稱為元智工學院,設電機、機械、化工、工工及資工五個系,學生除各系專業課程之外,亦必須修習通識課,統一由「共同科」負責規劃與推動。元智成立後第四年,由張一蕃副校長召集相關會議,籌畫成立元智「通識教學部」,第五年(82年)正式成立,王立文教授為本校第一任通識教學部主任。當時因未設文學院與理學院,因此擔任國文、英文及物理、數學之教師,皆歸屬於通識教學部,甚至體育老師亦包含其中。接下來隨元智逐年成長,不同的學院紛紛成立,體育室亦獨立運作,故教學部專任師資一度降至兩名,單位亦曾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86年)。基於學校整體發展與教學需要,校方再次察覺通識教育之重要,因而復將中心提升為「通識教學部」(96年),下設「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及「師資培育中心」,但因台灣師資普遍過剩及少子化趨勢,師培中心不久亦告解散,其後師培中心的師資便歸屬於教學部中。 
元智的通識教育,秉持本校「卓越、務實、宏觀、圓融」的辦學理念,以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為目標。早期在台灣算是相當有特色,直到現在仍有許多大陸高校的高等教育師生還常引用元智過往的一些做法。近年來通識教育在台灣普遍受到重視,尤其重視教學方法與特定主題,元智通識教學部內專、兼任教師歷年獲教育部補助不少教學計畫,而且表現相當優異。茲分別按年敘述元智通識發展中之大事於後。 82年 元智為教育部遴選委託規劃通識課程的四校之一,單位名稱為通識教學部,通識教學部下設德育、智育、體育、群育、美育、人文及未來七個輔導研究室。83年 軍訓室、體育室、藝廊等相關業務也納入通識教學部。84年為全國舉辦第二屆通識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成立通識課程委員會。85年 因元智各院迅速成長,不少通識老師選擇進入學院,通識專任教師迅速減少。
86年 通識之單位名稱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通識課程32學分,含基礎性及發展性通識課程,發展性通識課程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領域開設。元智工學院正式改名為元智大學。
87年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審查通過本校申請入會案。
88年 中心和通識學會舉辦第八屆全國通識教育教師研習營,主題為專業倫理與道德教育,另榮獲教育部大學院校通識教育訪評成績優等。
89年 增加生命科學通識之發展性課程。
90年 特請中研院生醫所李德章所長協助規劃生命科學講座,另獲教育部第一期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補助四年。
91年 獲教育部第二期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補助四年期「全球化趨勢下的倫理教育學程」規劃。
92年 舉辦了兩場研討會分別為「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及「二十一世紀大學通識教育與終身教育」研討會。
93年 舉辦整合人文社會與倫理課程教學研討會。
94年 全國大學評鑑通識獲較佳(已是頂級),另外本校獲教育部評選為卓越教學計畫學校,開始規劃經典五十的通識課程。
95年 獲「一流大學之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學校,中心舉辦第十六屆全國通識教育教師研習營。96年 中心更名為通識教學部,下設師資培育中心、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及二個籌備中心「全球在地文化中心」及「自然生命科學教育中心」。
97年 執行教學卓越之「通識深耕求新」教育子計畫。
98年 主辦首屆「台俄論壇」,並執行教學卓越之「強化立本求新通識教育」之子計畫。
99年 主辦「第三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及「2010台俄論壇」,又制定通識教育八大核心能力指標,部內有教師榮獲教育部優質通識計畫課程。
100年 執行教學卓越之「建構創新跨域學習課程」分項計畫,部份教師榮獲教育部補助公民核心能力課程改進計畫課程。
101年 承辦「第18屆IAICS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梁家祺副教授榮獲「教育部第5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並主辦「2012後現代整合學通識研討會」。
102年 通識教學部進行自我評鑑。
103年 本部教師群榮獲教育部102學年度第一學期現代公民核心能力績優課程計畫,與人文社會學院共合舉辦「文化產業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104年 通識教學部配合教學卓越中心舉辦102-103年度計畫成果發表會,舉辦「通識教育與社會文化實踐研討會」。
105年 舉辦「品味通識.看見多元」通識週活動,及「霄裡文化廊道自行車踏察」活動。
106年 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B類計畫,及至大陸雲南大學及日本長崎縣立大學進行參訪交流。
107年 通識課程規劃調整,新增通識跨域課程,除「通識講座」、「微型課程」、「自主學習」外,並增加「在地多元文化課群」。
108年 實施自我評鑑,並前往日本香川大學進行參訪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