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課講座】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

634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

講者:向鴻全(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科幻研究者)

時間:109年5月6日(三) 12:00-14:00

地點:瑯嬛書屋天河店

撰文/攝影:江佩軒



本活動透過介紹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的內涵,去為學生打開進入科幻世界的大門,引領學生去探索科幻世界的奧妙。

向老師就本講座的題目逐一介紹,「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首先是介紹烏托邦。烏托邦出現的原因是世人對現況的不滿,因此想像出一個美好的世界並慢慢創建出一個名為烏托邦的這完美的國度。烏托邦出現後慢慢出現反烏托邦的聲音,這群人認為人類烏托邦已經實現卻因某些原因使烏托邦世界使有恐懼。正因有烏托邦和反烏托邦的聲音,為科幻小說提供了一個基礎以及素材。

隨後向老師為我們介紹科幻小說的起源,科幻小說是於1818年由英國瑪麗雪萊所創作的《科學怪人:現代普羅米修斯》為開端而展開。其後有不少作家投入科幻小說的世界,產生了不少的作品。接著介紹中國(晚清以來)科幻小說的起源是1902年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這作品僅五章並沒有完成,欲藉孔子的後代宣揚梁啟超想像中的未來世界。而老師提到台灣的科幻小說的狀況,有一特點是喜歡諷刺政治(政治性),與當時的時空背景有明顯的連結。

科幻電影誕生後和與科幻小說聯手去宣揚理念,科學和想像力的結合能表達人類常見的內在情感而科學和想像力的結合後會為人類帶來什麼影響? 科學和想像力的結合最鮮明的例子是智慧機器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幻作者是艾薩克.阿西莫夫,後人看過他的作品便為其歸納出機器人學三大法則,列明機器人該遵守的規則和其行為模式。但後世的科幻作品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機器人已經跳脫/違反了艾薩克所定的法規。如《攻殼機動隊》,《A.I人工智慧》和《駭客任務》及《銀翼殺手》,這幾部電影挑戰人類的固有思維讓我們去思考人跟非人(機器人)的關係。我們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回饋,思考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在生活中是否有一種無形的束縛著自己。此外,科幻世界會「去性別」,希望去除人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在科幻世界去營造一個性別的烏托邦,不會因為性別的不同造成不同的傷害。

最後,後人類於1980年代首次提出,人類希望突破身體的限制。因而便會出現「賽伯格」這種人機的混合體。向老師指出未來世界必會往賽伯格的方向發展,屆時人類和機器的界線便不再清晰,人類不能再被舊有的思想束縛著自己,但爭脫束縛後的改變,人類是否也已經做好了準備?科幻小說是想要推翻某種規範並給予世人一些警示。希望透過本次講座為學生打開進入科幻世界的大門,引領學生去探索科幻世界的奧妙。

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1.jpg

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2.jpg

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3.jpg

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4.jpg

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5.jpg

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6.jpg

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7.jpg

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8.jpg

從烏托邦到後人類我所認識的科幻寫作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