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在地多元文化課群】白色恐怖與詩人:謝建平
次閱讀
【在地多元文化課群】白色恐怖與詩人:謝建平
講師:謝建平(詩人)
時間:2025年6月20日(五)10:00-12:00、13:00-15:00
地點:R1109
撰文/攝影:黃玉綺
2025年6月20日,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舉辦了一場深具歷史與文化意涵的講座。由陳錦昌老師開場,介紹桃園從日治時期至戰後的歷史背景,並帶出講者謝建平的生命故事與創作歷程。謝建平自述為戒嚴時期台獨最後一位死刑犯,透過此次講座,他向學生們剖析自身的心路歷程,並分享這些經驗如何轉化為創作的養分,最終完成詩歌與小說作品《槍下》。
講者提到自己曾因政治言論被捕,並一度面臨死刑威脅,在軍中亦遭受不人道對待。他將這段政治受難的歷程轉化為文字創作,透過詩歌與小說表達對權力的反思與生命的執著。他強調自己並非「政治犯」,而是與政府對抗的「戰俘」,這樣的自我認同展現其強烈的政治立場與對民主的信念。講者認為,民主社會應容納不同的思想,而非消弭異議聲音。
此外,他分享曾與數十位大學生一同面對公權力騷擾,體悟到團結與集體行動的力量足以使政府讓步,進一步強調公民社會中群體力量的重要性。他鼓勵學生應打破本科系的學習框架,培養跨領域的能力,以因應未來社會的多元需求。自身便是從新聞背景延伸至建築、都市更新、台灣文學等領域,並持續投入學術研究。
講座內容亦涵蓋許多台灣歷史文化面向,例如戰後飢餓現象、身份認同的轉變、桃園地區因軍事設施與眷村形成的多元文化,以及工業區開發對人口結構的影響。他亦談及1980年代起興起的跨國婚姻現象,與社會背景變遷的連結。對於台灣文學,他強調其在日治時期即已成熟發展,並非中國文學的附庸,而是建立在台灣特殊的殖民經驗與社會脈動之上,展現豐富且自主的文學主題。講者也提及自己即使年過六旬,仍筆耕不輟,持續書寫人情世故等題材。
整場講座內容豐富,深入淺出,讓學生不僅理解歷史,更重新思索台灣的文化根源與個人身分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