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通識講座】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

634
次閱讀

【通識講座】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

講者:苑舉正(哲學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時間:2021年4月22日(四) 10:00-12:00

地點:R60312

撰文/攝影:盧宣伊



元智大學通識部於本學期4月22日誠邀苑舉正教授蒞校演講,題為「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主要圍繞著高等教育的議題分享,談為何人要讀大學,談公民意識的建立。

首先,苑舉正教授舉出我們對於高等教育的認知誤區,高等教育並不是義務性而是選擇性的;高等教育的訓練並沒有以就業為主;高等教育講究自己的傳統,不以美國大學為標準。在我們的認知中,似乎讀大學就是高中畢業之後的唯一選擇。在高等學府中所受的訓練,是基於怎樣的考量和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有助於未來的發展,是否有人思考過這些問題。

高中以前受的教育是基本學力的培育,在大學期間則是研究能力的培育。在此,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在以往的課堂上,有課綱有規範;但大學教育不一樣,這裡提供的是做研究的訓練,強調懷疑的精神,要學生主動發掘問題。高等教育的「高」,並不只是指高中之後的教育。這個「高」的意義如果停留於此,便只有時間的意義,但實際上是有難度差異的。苑舉正教授以教育權與公民權作對比,他說在我們的文化中強調「活到老學到老」;同時又規範了行使公民權的年齡。

苑舉正教授進而討論到西方現代傳統下的公民,亞裡斯多德的政治哲學,社會契約論等等,以這些古典政治論為起始,後也分享了現代政治理論中的繼承與矛盾。個人與國家,公民與個人,和政治都脫離不了關係。苑舉正教授談到教育是政治的延伸,主要有以下幾個結論。高等教育的內容應該理解現代政治理論及應用傳統的價值;高等教育是社會的縮影;我們對於高等教育的期待,是對於國家與自我的期待;高等教育發展的結果,就是你我的未來。

此外,苑舉正教授在問答環節中說道,光懷疑是不夠的,要提出問題。如果接收到正面的回應是擴大影響力,遇到反對的聲音就辯論,或許這就是教授在一開始的演講中所說的,「哲學就是抬槓」。另外一位同學提問的是大學生社運的參與能力,苑舉正教授表示他不十分看好,他認為許多人都缺乏寫文章的訓練,寫文章的重要性在於經過思考地表達觀點,清楚自己在支持與反對什麼。而不只是光憑著滿腔的熱情,搖旗吶喊。

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1.jpg

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2.jpg

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3.jpg

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4.jpg

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5.jpg

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6.jpg

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7.jpg

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8.jpg

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9.jpg

臺灣高等教育的意義與未來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