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課群校外教學活動】雙溪行旅—帶領大家認識中壢的古蹟與景點

1470
次閱讀

【課群校外教學活動】雙溪行旅—帶領大家認識中壢的古蹟與景點

 

時間:2020年04月11日(星期六)09:30-12:30

地點:仁海宮、義士堂、東門福德祠、北門福德祠、聖蹟亭、中壢耶穌聖心天主教堂、元化院等地

撰文/攝影:蘇芳儀、王崧有



這次校外教學規劃了不同主題的路線給同學們選擇,「中壢新街城堡」見證之旅的第一個景點──中壢耶穌聖心天主教堂,錦昌老師說著這座教堂的興建原因,和坐落在教堂右邊的希望中心。希望中心設立的動機是幫助那些因為婚姻、工作或是其他原因來到台灣的外籍人士當他們受到了委屈、不公平對待甚至欺凌時,希望中心能然能給予協助支援。第二個景點到了中壢仁海宮,仁海宮是中壢地區非常大且香火豐盛的廟宇,且仁海宮是個歷史非昌悠久的廟宇,從清領時期到日治時期,陪伴著桃園人經歷著歷史的變遷,當然仁海宮的外觀早就和當時的小廟有著截然不同的模樣,現在的仁海宮有著華麗的裝潢,但還是不難發現這裡依然有著不一樣的歷史感觸在。接著就在仁海宮隔壁我們到了東門福德祠,這裡以前是新街城堡的東門,以前就在東門旁建了座福德祠保佑著,在東門福德祠旁邊有一個惜字亭,以前的人非常尊敬文字及紙張,當要燒掉帶有文字的紙張或書籍時會拿到惜字亭做焚燒。第四個景點來到北門福德祠和東門福德祠不一樣的外觀北門福德祠有著台灣傳統廟宇的外觀進去會看到被香燻到暗黃屋樑,聞著拜拜的香看著這曾經保佑無數旅人經過此地,現在依然保佑著大家的北門福德祠。最後一站來到了義士堂這裡紀念著當初械鬥不幸往生的無名主,不捨這些當初為了捍衛自己族群和生活的無名主風吹日曬而集中起來建立義士堂。

 

而「多元宗教文化」尋訪之旅的第一站帶領同學們到義士堂參觀,義士堂又名「萬善堂」建於西元1835年,祭祀過往因閩客械鬥的死難者,或是台灣民主國的受害官兵,經歷兩度整修後,重建為帝冠式屋頂和歐洲常用的立體柱式外觀,見證了過往械鬥的歷史,現在已成為附近居民休閒、運動、聊天,交流日常生活的空間之一。

  接著帶領同學們到元化院,此為佛教信徒前往修養身心之地,於西元1910年由地方仕紳方仰成、余雲福、劉萬成、劉世富等人共同捐資興建,走進院內環境清幽,和院外鄰近中壢車站鬧區繁榮的街景形成強烈的對比,彷彿走入一個世外桃源,遠離生活中的塵囂、沉澱內心,老師也有介紹元化院的建築特色,例如入口處屋瓦的特殊之處等,讓學生更加了解不同宗教聖地的歷史、建築意涵。

  第三站仁海宮為中壢最古老的廟宇,以供奉媽祖為主神,後殿奉祀觀音菩薩,更是中壢新街地區的信仰中心,香火十分旺盛,老師以宮廟的本身延伸至歷史背景、宗教信仰、建築等其他領域的知識,例如進廟祭拜要右進左出、中間為神明的走道、如何辨別公母石獅的方法、宮廟建築圖騰的特色…等知識。廟旁的聖蹟亭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日治時期重建後,外觀融入當時流行的洗石子、巴洛克裝飾藝術特色,成為全台唯一具體展現日治時期文化融合風格的建築特色,為傳統士人信仰文昌帝君、敬字惜書的見證。

  最後一站來到耶穌聖心天主教堂,不但是許多菲律賓移工們做彌撤之處,更是移工們信仰、交流中心,許多初來乍到的移工們,身活中所遇的大小問題,皆可到天主教堂尋求幫助,因為假日參與彌撤人潮眾多,週邊形成熱鬧的市集,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透過帶領同學們參訪不同宗教的聖地,了解不同宗教文化的差異,增進對多元族群的認同,認識桃園歷史在政治環境變遷、多元族群融合下文化發展之路徑。

DSC_1790.JPGDSC_1811.JPGDSC_1824.JPGDSC_0037.JPGDSC_0063.JPGDSC_009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