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博雅創藝講座】臺灣廟宇建築保存及裝飾:以保生大帝與文昌帝君廟宇為例

549
次閱讀

【博雅創藝講座】臺灣廟宇建築保存及裝飾:以保生大帝與文昌帝君廟宇為例

講者:張志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108年11月28日(四) 13:10-15:00
地點:R2008
撰文/攝影:梁俊輝



11月28日通識教學部有幸邀請到內政部建築研究室研究員—張志源蒞校為同學介紹臺灣寺廟建築的特色。講者先以建築是人類文化重要的歷史資料作開場,廟宇的出現除了能滿足人類的宗教需求以外,背後也牽連到地方的背景和發展,代表廟宇是一種能強烈表現民族性及地方性的社會生活及藝術工藝的建築。

1128-1.jpg

臺灣一直受到道教和佛教的重大影響,廟宇便是分佈在臺灣各區各地,但同學又知不知道為何廟宇、寺、奄、壇之分別呢?寺廟其實是有一定的規格和定義,雖然其格局或有些許差別,但是它們都離不開四種固定的院式,分別是: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大殿獨立式、合院並連式。當中會包括我們常聽到的結構,比如說山門、五門、三川殿、正殿、後殿等。這些結構設計甚至有其用意,山門又稱三門,三門是象徵智慧、慈悲、方便之意,充滿濃厚的宗教味道。

1128-2.jpg

介紹過廟宇之基本結構,講師便開始逐一細看供奉保生大帝和文昌帝君之廟宇細節,當中的裝飾非常繁雜,廟宇通常使用之裝飾技術有雕花、貼金和彩繪,讓廟宇看起來更華麗堂皇。講師為同學帶來了親身拍攝的照片,讓同學猜在廟宇璧堵上或是樑柱上所繪製的是什麼故事。原來廟宇中往往會挑選神話、傳說、美談放在廟中,比如八仙過海、花木蘭的故事等,以增加廟宇的故事性或透過這些告訴信者,神明的背景。

1128-3.jpg